1520924473-2337920865_n.jpg

 

做夢是人體在睡眠中某一個階段的意識狀態下,所產生的一種自發性心理活動,這是人體的各種刺激,在睡眠時作用在大腦特定皮質,包括殘存在大腦裡的興奮痕跡所引起。幾乎每個人都有做夢的經驗。

 

現代醫學認為,約有80%的夢境發生於睡眠中的快波時相,而大約20%的夢境發生於睡眠中的慢波時相。一般情況下, 成年人每晚做夢的間隔時間為90~100分鐘,即每晚大概做4~5次,一共有80~120分鐘。 由於夢境大多數在睡眠中的快波時相中出現,而在此時相中,人很容易被驚醒。如果在快波時相中醒來,90~95%的人會感覺到自己做夢,甚至能不同程度地記得夢境中所發生的事;如果睡眠者從慢波時相中醒來,對夜間的夢境就一無所知了。

 

相比之下,為什麼兒童做夢的次數少於成年人呢?這與兒童的經歷較少、思想較簡單有關。 「日有所思,也有所夢」這句話有一定道理,夢境的內容不會遠離現實生活,與做夢者的文化背景、教育程度、生活性質、心理活動、宗教信仰、身體狀況、精神狀態等因素有密切的關係。

 

一些心理學家認為,夢境的內容多是以迂迴、隱晦的形式,表達著某種意願。因此有些夢境,特別是短時間內重複出現的類似夢境,或做夢的多與少,對於睡眠品質並沒有實質的影響。

本段落取自《失眠飲食宜忌大百科》・柴瑞震 著

arrow
arrow

    繆思伯格馬毛枕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